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其蓄水成水库的过程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成就,也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防洪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峡水库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在水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航运、发电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据水利部批复的《三峡水库2024年蓄水计划》,三峡水库于2024年9月10日正式启动175米蓄水。此次蓄水标志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实现其各项功能的重要标志线。在175米水位下,三峡水库的库容达到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为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这有利于水电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并使长江航道成为更顺畅高效的黄金水道。
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季调节水库,在汛期主要承担防洪任务,而在非汛期则肩负供水、生态、航运等任务。2023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0月20日达到了175米,这是自2010年以来第13年达到此蓄水目标。此次蓄水为今冬明春流域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生态等储备了充足水源。
长江流域在2023年的降水量较30年同期均值偏少5%,其中上游降水量偏少11%,整体来水偏少3成。在此情况下,三峡水库的蓄水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三峡集团在蓄水期间将严格按照水利部批复要求,动态优化蓄水进程,并加密枢纽安全监测和库岸地质巡查,确保完成本年度蓄水任务,同时保障枢纽工程、库岸和上下游的安全。
为了应对长江流域来水偏少的情况,三峡水库在2023年汛期结束后,从8月下旬开始逐步减少出库流量,从1.7万立方米每秒调减至1.1万立方米每秒,以保障蓄水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三峡水库在每年汛末启动蓄水,以备枯水期使用,从而平衡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大型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实力,也展现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随着水库的蓄水,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三峡水库将继续在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区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小知识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三峡大坝工程于1994年开始建设,2006年完成主体工程,2012年全部完工。大坝全长2309米,高185米,蓄水后形成一个长约600公里、最宽处达1100米的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有效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三峡大坝还具有改善航运条件、促进地区旅游等多重功能。